全面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北京市生态环境指标逐年持续向好
转自——生态环境局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总目标,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统筹本地治污与区域协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持续改善,推动首都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蓝天保卫战不断刷出“好气色”
走进大兴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文化创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由工厂渣池改造而成的地下西餐厅,由“输煤廊”摇身而变的“书媒廊”……这座造型前卫的文创中心,前身竟是一座设施陈旧、烟尘飞扬的燃煤供热厂。北京首兴永安供热有限公司(新媒体基地供热厂),始建于1993年,占地33亩,承担着新媒体产业基地入区企业和福苑、泰中两个居民小区的生产供汽和生活供暖工作,每年消耗燃煤3万余吨。2012年开始通过实施清洁能源改造、锅炉低氮改造以及产业升级改造等一揽子有力措施,年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排放400余吨,不仅大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还吸引到大批文创企业入驻,成为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样板,实现了公司的扭亏为赢。
近年来,北京市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明显下降,2019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进入“40+”,为42微克/立方米,较“十二五”末2015年下降48%,其中密云、怀柔区PM2.5浓度分别为34、35微克/立方米,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标准;二氧化硫浓度连续三年保持在个位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分别是68、37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标准。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从2015年的46天下降到2019年的4天,减少42天。2020年1-8月,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5%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气爽天蓝,市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北京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民生工程压实责任。全市齐抓共管,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组建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下设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等7个专项工作小组;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下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专司推进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市领导集中开展“蓝天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调研,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双调研,并以“四不两直”形式检查柴油货车等污染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召开街乡镇以上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大会,部署重点工作。坚持市委每月点评、市政府按季调度,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落实。聚焦责任落实,制订实施《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北京市贯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实施办法》两部党内法规,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市级生态环保督察权威性。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将PM2.5浓度下降等纳入对各区、市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对各区、各街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排名、约谈、问责机制。
“一微克”行动深度治理。在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圆满完成的基础上,继续聚焦柴油货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重点领域,打响蓝天保卫战。2017年,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由此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打好“治两散”收官战,在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燃煤总量下降到250万吨以内,基本解决了燃煤污染问题。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不断优化升级产业机构,累计完成近1.2万家“散乱污”企业分类处置,并实施动态“清零”,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近1800家。打好移动源攻坚战,实施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和油品标准,先后出台国三车淘汰补助、国三标准柴油货车全市禁行、新能源货车优先通行等政策,调整扩大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区范围。近年来,累计报废转出220余万辆老旧机动车,推广新能源车30余万辆,累计20.5万辆超标车纳入黑名单数据库,实施“闭环管理”。搭建全国首个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平台,已有5万余辆重型柴油车纳入在线监控系统,为精准执法提供支撑;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备案管理数据库,实现环保标识数据手机端APP采集,5万余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编码登记。在全国率先开展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检测,严管严查38个进京口和市内重点道路,重型柴油车超标检出率从15%下降到6%左右。打好扬尘管控战,初步建成全市统一的扬尘视频监管平台,现场巡查与在线监管相结合;建成覆盖全市333个乡镇(街道)的细颗粒物、粗颗粒物监测网络,1800余条道路实现尘负荷走航监测,定期排名通报乡镇(街道)粗颗粒物、道路尘负荷情况和排名倒数的乡镇(街道),强化社会监督。2020年1-8月,全市降尘量均值为6.1吨/平方公里ž月,同比下降11.6%。
碧水保卫战全面提升水质标准
在北京城南,一弯清澈见底的河流自西向东连接起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短短几年,当年的“蚊子河”新凤河已经完美蜕变,变成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河内水草丰美,多种植物生机勃勃……新凤河只是北京治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市碧水保卫战坚持标本兼治,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
以“河长制”为统领,污染减排、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开展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现地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封闭管理。完成全市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漏改造,防范地下水污染。2019年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6亿立方米,创近21年来新高。启动第三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污水治理设施,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4.5%。全市142条段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其中建成区58条段实现“长治久清”。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2020年1-8月,25个国家考核断面中,I-Ⅲ类水质断面60%,无劣V类水质断面,动态达到“十三五”目标要求。
实施以“控污”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印发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分类开展污水治理。实施跨区、跨乡镇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形成上下游齐抓共治水环境的格局。
构建市区内微循环河道系统。如在新凤河李营闸至兴和街桥的1.35公里的河段,实施水系连通工程(调引黄村再生水厂2.5万方每天退水补给河道),栽植香蒲、水葱、睡莲等水生植物8780平米,修复河坡绿化面积1.2万平米。新建溢流堰汀步1座,鱼巢栖息地400米,深潭栖息地4处,生态岛2座,喷泉曝气机2座,环保再生材料的慢行步道及广场3200平米。通过优化河道地形、丰富水生生物生境结构、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来维持和稳定河道水质恢复健康的河道水生态系统。
充分利用湿地涵养净化水源。如位于新凤河北岸的安南湿地环保主题公园,设计时综合考虑瀛海镇域规划、区域交通规划、流域水质和水量、流域生态保护需求等,以“水平潜流+垂直潜流”为主体净化工艺,以前置塘和生物滤池为预处理单元,表流湿地为深度净化单元。占地面积约550.8亩的该公园能够较好地收集和净化瀛海地区的面源污染,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湿地填料的吸附、微生物的分解等作用削减面源污染,稳定河道水质和保护河道水生态系统健康。
净土保卫战让每块土地各尽其用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聚焦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个领域,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严管受污染耕地,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状况调查,因地制宜分类开展安全利用,让群众吃得放心。严管污染地块,建立关停企业动态筛查机制,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全流程监管建设用地,让群众住得安心。
土壤环境风险基本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动态达到90%以上。
京津冀联合发力共筑良性互动生态环境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津冀两地同向发力。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要求,在合作治污、重污染应对等方面,主动作为、联合行动。特别是区域立法协同实现突破,京津冀三地同步出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一体化加强对移动源污染的管控。在水环境联保联治方面,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汇入白洋淀流域的大清河,加大治污力度,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进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万家寨引黄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境内170公里河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基本实现了永定河京津冀段水流贯通的阶段性目标。
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在“良”的等级,稳中向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涂瑞和在2020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表示,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从全球环境的参与者、贡献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中国在努力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以切实行动支持全球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采取切实行动,发挥了引领作用。北京市是联合国环境署重要的地方合作伙伴,多年来在治理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做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借鉴。
Copyright © 2010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北营房中街59号 邮政编码: 100037 京ICP备1304620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92